清华大学百年华诞,华章纷呈,章立凡的“民国血脉——百年清华的另一道统” 尤其值得一读。
“民国血脉——百年清华的另一道统”的链接为:http://blog.caing.com/article/18839/
其中有这么几段:
从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48年解放军进北平,清华共有过10位校长:周自齐、唐国安、周诒春、张煜全、金邦正、曹云祥、温应星、罗家伦、吴南轩、梅贻琦。其中因不受师生欢迎而去职的是张煜全、金邦正、罗家伦、吴南轩,而吴南轩的任期只有一个多月。被奉系军阀派任校长的温应星,曾就学于美国西点军校,是校长中唯一的军人,任期只有两个月。
随着国民党北伐的胜利,清华的学术自由进入了与“党化教育”的磨合期。1928年8月,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,改称国立清华大学,脱离外交部,直辖于教育部,罗家伦出任第八任校长。据台湾清华校史记载:他长校期间,增聘名师,裁并学系,招收女生,添造宿舍,裁汰冗员,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,停办国学研究院,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,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。但他作风专断,不尊重师生意见,引起师生的“驱罗”运动,不到两年即被迫辞职。
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学堂,隶属外交部,历任校长多为留美学生,办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。清华早期历史上多次发生驱赶校长的事件,即便是曹云祥、罗家伦这样锐意改革的校长,也未摆脱被赶走的命运。每当校长出缺,由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就会代行管理之责。“教授治校”是清华的传统,清华大学教授会由全体教授、副教授组成,其权限为: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的方案;学生成绩的审核与学位的授予;从教授中推荐各院院长及教务长。教授会由校长召集和主持,但教授会成员也可以自行建议集会。这是一种美国式的校园民主管理模式。
罗罗嗦嗦摘了几段(请注意标出的红字!),为的是说明清华曾经也“教授治校”过,承载过中国大学的荣耀与梦想。
而1948年后,“教授治校”变成了“教授治学”。
差了一个字,整个一个历史大倒退——教授从大学的主人蜕变成所谓的培养“红色工程师”的实用工具!
而以“教授治学”津津乐道,不仅自毁清誉、割断历史,更是离真正的大学——无论是一流还是三流——办学理念越来越远!
站在百年新起点上,清华应该为其曾经的“教授治校”的辉煌历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,理直气壮地高举“教授治校”这面旗帜,以无愧于其血脉和道统和百年名校的英名!
笔者博文“世界一流大学与“教授治校”的链接: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home.php?mod=space&uid=45671&do=blog&id=431344
0
推荐